近日,坚持自营模式30年的海底捞,终于宣布开放加盟。虽然开出的条件比较严苛——只面向机构和企业申请者、1千万资本、有地方物业资源等,但仍然挡不住加盟者的热情,半个月就收到了上千申请。这说到底,还不是因为“海底捞”这三个字的吸引力太大,承载了投资人“躺赚”的美好愿景。对当下的海底捞来说,引入加盟来丰富商业模式,或许是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、扩大品牌影响力的优选项,而这一切,都离不开其坚实的商标布局。



海底捞的商标王国


加盟,也即商业特许经营,是指拥有注册商标、企业标志、专利、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企业(特许人),以合同形式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其他经营者(被特许人)使用,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,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。也就是说,企业开放加盟,不仅要有强大而成熟的组织管理体系和供应链能力,也需要有扎实的知识产权积累,而这些条件海底捞都具备了。当中尤其亮眼的,是它的商标布局。


创立于1994年的海底捞,在1995年就已经申请了第一个“海底捞”商标,注册在第42类餐馆、自助餐馆等项目上,如今早已被认定为驰名商标。

图 | 中国商标网


此后,随着业务不断扩张,海底捞陆续完善商标布局,如今已经有注册商标3000多件,覆盖商标注册全45个类别。

17289790559366387.png

图 | 中国商标网


有意思的是,当中除了品牌名字和营销语外,还有大量防御性质的商标身影:

“音似”的海帝捞、嗨地捞、嗨帝捞,“形似”的每底捞、悔底捞,“意近”的江底捞、湖底捞、水底捞、海中捞、海上捞、海下捞等等,你得到、想不到的,海底捞都注册了,筑起了一条防御能力堪称十级的护城河,让人不服不行。

17289790663320731.jpg

图 | NexIP整理


而这类商标,也叫做联合商标,是指同一个商标所有人,在同一种或类似商品上注册的若干近似商标。这些商标中首先注册或主要使用的为主商标(也就是“海底捞”),其余的则是联合商标。联合商标的存在,主要是为了保护主商标、防止他人注册和使用近似商标“搭便车”,此外还能作为储备商标,一旦企业需要,可以随时推出市场,方便灵活。比如阿里巴巴集团,在其有名的“亲戚系列”防御商标中,“阿里妈妈”就被用作其营销平台的品牌名称。



企业有必要做商标”护城河“吗


海底捞的商标策略堪称教科书式,那么企业都有必要搭建类似的商标护城河吗?


其实并不一定。注册联合商标虽然能起到品牌保护的作用,但比较适合知名度较高、有一定规模的企业,毕竟投入的成本较大(包括注册大量商标的费用、万一被提“撤三”时答辩应对的成本等),这些对普通企业来说会是不小的负担。普通企业可以先做好主商标注册,然后通过持续的日常监控,在发现近似商标时按需通过异议来保护品牌,这样性价比更高。




资料来源:

[1] 中国企业家杂志:海底捞首度回应,关于加盟的10个问题

[2] 中国商标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