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一个月闹得沸沸扬扬的印尼电商新规,对跨境零售行业可谓是致命重击。除了一刀切禁止社交电商以外,对跨境平台也增加了100美元以下产品禁售、进口商品白名单、禁止电商平台销售自营产品等诸多限制。更为严重的是,这一风暴有蔓延到东南亚其他国家的趋势,马来西亚、越南等国家也在考虑跟进。
如此背景下,百万中国跨境卖家不得不考虑新出路。
B2B,东南亚跨境卖家的避风巷?
新规落地后,首当其冲的无疑是TikTok Shop卖家,尤其是缺乏资金、经验和品牌基础的中小卖家。毕竟,无论是转战Shopee、Lazada等传统电商平台从零开始经营,还是搭建落地页、独立站,都需要花费不少精力和成本,投入产出比无法估计,也难以解决库存积压的燃眉之急。
于是,有不少卖家开始将寻求“避难”的目光投向B2B。
为什么是B2B?因为对中小卖家、初创企业来说,这种模式更简单、友好,也更安全稳定。
一方面,印尼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,仍然非常依赖中国供应链。虽然印尼这次新规的初衷是为了保护本土经济,但其国内制造业基础薄弱是一时三刻无法改变的事实,本地中小微企业要做生意还是需要从中国进口商品。因此,无论东南亚国家再怎么打击跨境零售,也不可能封杀B2B,这样做对他们的经济百害而无一利。事实上,近年来东盟一直是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,再加上RCEP已在东盟多国生效,跨境B2B拥有多重保障。
另一方面,to B的运作模式比to C更为简单,商家不用囤货、没有海外仓的库存成本,在营销、定价、客服等各项电商操作上也没有那么“卷”,对缺乏资金和经验的初创企业尤其友好。
目前,印尼当地以夫妻店及中小网红、中小电商卖家为代表的小B商家数量庞大,他们拥有C端运营、提供本土服务的能力,却缺乏优质货源,这与手握好货但缺乏本土运营能力的中国跨境商家正好互补,市场空间极大。
如何快速入局跨境B2B?
嗅觉灵敏的阿里国际站或许已经给出了答案。
印尼新规出台后,作为国内最大的跨境B2B平台,阿里国际站紧急发布了“S计划”,率先向本次受影响的商家伸出了橄榄枝,为商家提供一键搬品开店、流量扶持、专业人员指导、定制出口方案等服务,帮助商家以最小的成本快速转型,上岸B2B。
不仅如此,早在新规发布之前阿里国际站就已经重点加码布局东南亚市场,不仅针对1200万家东南亚本土零售商、制造商工厂以及工程商做了定向溯源,还对自身网页和app展示做出了本土化改变,意在吸引更多东南亚买家进场。
流量与解决方案俱在,阿里国际站无疑是卖家转型的最优解之一。然而万事开头易,在完成转型之后,卖家又该如何获得竞争优势,在一众出海企业中脱颖而出?
——品牌力打造是关键所在。
品牌力可谓是中国企业出海的“护身符”,这在本次印尼电商风波中体现得淋漓尽致,拥有多渠道布局的品牌商家即使被切断了TikTok Shop,仍然能将消费者转化到其他平台,受影响较小。
其实近年来,中国跨境出口已经开始逐渐从低价铺货的模式向品牌出海转变,根据艾瑞数智的数据,2022年跨境B2C电商领域已有近四成卖家实现了“商标化”布局,但若以知名度为品牌化标准,仅有不到两成的卖家实现了有效的品牌化布局。而B2B领域的情况更为落后,仅有约一成卖家成功实现了品牌化。
因此,对于寻求转型B2B出口的卖家来说,在做好渠道布局、熟悉目的地市场的同时,也必须重视自有品牌的建立。只有做好品牌,才能进一步本土化,筑起竞争壁垒,抵御突如其来的风险,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参考资料:
[1] 亿邦动力:做不来快反的本地工厂,离不开中国货源的小B商家,东南亚开启跨境B2B新时代?丨东南亚出海洞察
[2] DoNews:“变天”的东南亚电商,靠B2B自救的中国卖家
[3] 艾瑞数智:2023年中国跨境出口电商行业研究报告
[4] 阿里巴巴国际站:“做生意还是要选to b,友好稳定且直接”